中美對峙波及美學術界 學生簽證限制引擔憂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8/07/27 15:48

最後更新: 2018/07/27 15:56

分享:

分享:

《紐約時報》報道,中美雙方的對峙已開始波及美國學術和研究機構,限制某些中國公民簽證的做法,讓美國高等教育界不知該如何適應政府阻止知識產權盜竊、遏制中國追求技術霸權的行動。學術界擔心,更多審查可能會阻礙科學創新,讓有才華的申請者怯步,或加劇對已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的打擊。

自6月11日起,美國國務院已把在敏感研究領域學習的中國研究生的簽證有效期限制為一年,這些學生每年有機會重新申請簽證。此舉推翻了奧巴馬時代允許中國公民獲得五年學生簽證的政策。

報道指,在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攻讀計算機科學的中國博士生方樂(音)已在2015年拿到了為期五年的F1簽證。但他表示,新政策可能會讓他的朋友們遭殃,他們的簽證最近到期了。他們可能不得不飛回中國去申請新簽證,在自己的學業未完成時面臨被拒簽的危險。

由學術間諜引發的憂慮

越來越多的美國情報界人士認為,美國學術機構容易遭間諜滲透,部分原因是學術機構提供了一種合作的環境,前沿的研究和技術在這裡是公開運作和開發的。

「我很理解可能的限制背後的安全關切,」方樂說,「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從來不談論政治,也從不與大陸人合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從2005年到2015年間,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有近90%打算留在美國。

中國學生帶來的正面作用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研究國際學生流動性的教授珍妮·李(Jenny Lee)說,中國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尋找更好的機會。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妨礙外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

但也有聲音指,這種政策只考慮了外國學生留學美國的風險,不承認其「極大的正面作用」。其中的一個好處是國際學生提供了人才和創新。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信息科學研究所的知識技術主任約蘭達·吉爾(Yolanda Gil)說,如果不能在學術會議上與中國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交流、向他們學習的話,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中國研究生和訪問學者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做出了很大貢獻。

財務方面也有好處。據國際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2016年,在美國的大學和學院就讀的100多萬名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390億美元。國際學生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影響還在擴大?

由於政策的輪廓仍不清晰,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們正在試圖評估政策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方式。其他人則擔心政策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

普渡機器人加速器(Purdue Robotics Accelerator)項目主管理查德·M·沃義爾斯(Richard M. Voyles)說,美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研究嚴重依賴外國的申請者,尤其是在一流大學裡。沃義爾斯說,找到能取代他實驗室裡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合格學生,將是十分困難的,找到一個申請我實驗室的美國人都很困難。

但是,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中國博士後、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程洋洋(音)懷疑,受新政策影響更多的將是在美國獲得學位後不久就回國的研究人員,而不是要來美國念書的人,這種「自傷」只會助長中國在技術和軍事方面的野心。

「他們的家仍在中國,因為他們會看到,美國永遠不會把他們視為自身社會的一員,他們會被視為間諜,被做了有罪推定。」程洋洋說。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